MPLS网络由标签交换路由器(LSR)和标签边缘路由器(LER)所组成,通过标签分发协议(LDP)在LER和LSR之间对标签进行分发。就是说,通常各个MPLS设备在运行第三层路由协议(如OSPF、BGP)时,会根据计算得到的路由来使用标签分发协议,为信息流分配标签,并建立数据传送通道,即标签交换路径(LSP),因此当业务数据(IP分组,帧中继帧或ATM信元)到达MPLS网络边缘的LER之后,LER就会首先根据某种原则将数据流和固定长度的标签对应起来。对应的原则不但考虑到数据流的目的地址信息,还考虑了有关QoS的信息,然后才为数据添加标签。这样,在以后的转发过程中,LSR就只是根据数据流所携带的Label,以查表、交换的方式进行转发,当数据到达出口LER之后,LER将标签去掉,恢复原数据流,按照原来的方式传送数据。
总之,多服务、流分类、通信量规划、显示路由、进行不同等级的服务和IP QoS(以ATM为基础的)等等,都是MPLS的关键特征。其目标就是要解决网络扩展的问题并能在同一基础结构上提供多种网络服务。随着MPLS的出现,在共享Internet上支持实时通信的虚拟专用网(VPN)也将在不长的时间内成为现实。
(4)第四层
第四层交换允许根据应用程序划分通信数据的优先权,因此管理人员能够对某些特定的应用程序进行限制,以将一定量的带宽用于重要应用程序通信。从本质上讲,第四层交换提供了在网络中实现开放系统联合会(COS)所提出的方法。
是传输层,扩展了第二、三层的交换并支持细粒度的网络调整和对通信流优先权的划分,所使用的第四层信息,例如TCP/UDP应用程序的端口号,被用来作进一步确定通信量的转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