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2 服务级别管理
13 服务级别管理是定义、协商、订约、监测和评审提供给客户服务质量水准的流程。直接面对的不是IT服务的用户(业务部门内某个具体的职员),二是IT服务付费的客户(某个具体的业务部门)。
14 服务级别管理的主要目标:根据客户的业务需求和相关的成本预算,制定恰当的服务级别目标,并将其以服务级别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
15 服务级别协议中确定的服务级别目标,既是IT服务部门监控和评价时机服务品质的标准,也是协调IT部门和业务部门有关争议的依据。
16 服务级别协议设定了IT服务的数量、质量和费用相关标准。SLA不仅用于企业内部IT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也用于企业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之间(外包、应用开发服务、系统集成服务)。
17 结构合理的服务级别协议包括哪些内容?
答:(1)被明确规定和描述的服务定义。
(2)定义每项服务的测量标准,包括数量、质量、可用性、可靠性、安全性、问题解答、支持、备份、恢复时间、偶然性、增长能力、开发请求。
(3)服务时间框架;服务成本及计费;不履行职责实施的惩罚。
(4)依据服务测量方法来监督服务质量。
(5)企业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明确职责。
18 服务级别管理的要点有哪些?
答:(1)强调IT对业务的价值。价值体现在2点:一是在考虑服务级别需求时,要充分考虑业务部门潜在的、隐含的需求,以免因遗漏而影响业务的正常运作;二是在确定服务级别目标时,要确定合适的服务级别、服务质量。
(2)让业务部门的人员参与进来。因为他们清楚的指导业务对IT的需求在何处,能够从业务的角度来看待IT,弥补IT人员从IT的角度看待业务的不足。
(3)服务级别管理要具体落实。需要更长时间,更复杂、更艰难的监测、评审。通过对IT服务的衡量,才能确定各个业务在具体时期的服务级别、服务质量情况,也才能很好的进行监控,或者实施服务改进计划。
(4)对IT部门来说,至关重要的是创建能够提供的服务级别协议;对业务部门来说,SLA与业务要求相吻合,才有生命力和执行的必要。IT服务商如果承诺过高,高于自己的IT能力,即使承诺了SLA,也无法实现。
以上因素都必须考虑到服务成本问题,如果SLA的实现超出了IT服务提供方所能承受的成本或盈亏平衡点,最终也无法达成双赢,长期看来,必将影响IT服务的持续运营。
各省软考办 | ||||||||||